2021年4月17日至18日,由实验室组织的“中国青少年行为健康新型风险因素监测与队列研究”全国协作组会议在合肥召开。公共卫生学院书记潘莉莉、实验室主任陶芳标,来自全国10余个高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近30位学校卫生专业工作者,以及10余名实验室师生参加了协作组会议。
潘莉莉书记首先进行开场致辞,欢迎来自全国各地专家莅临指导。会议期间,陶芳标教授介绍了国内外青少年身心健康监测研究现状,并从“新型风险因素的视角认识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作了学术讲座。陶教授指出,当前青少年行为健康包括吸烟、高盐摄入、水果摄入不足、体力活动缺乏、酒精滥用等,这些行为与后期的一些慢性传染性疾病密切相关。青少年时期是健康危险行为形成的重要阶段,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加并多呈聚集或共存现象,保持“轨迹性”延续至成年期,影响终身健康。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发生发展过程与生长发育状况、个体经历、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等密切相关,横断面研究难以全面揭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发生发展规律,开展监测研究和前瞻性队列显得十分迫切。
实验室万宇辉教授详细介绍了“监测与队列研究”实施方案,与会专家展开热烈讨论,关于现场工作的开展,拟于2021年9月开始在全国东、中、西等12个地区进行多中心横断面问卷调查,涵盖省属大学、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初步建立每6个月一次的健康危险行为、睡眠时型和社会时差等内容的随访调查;以及遇到的会遇到的可能问题,阐明我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描述我国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年龄变化特征,揭示社会生态风险因素、睡眠时型、睡眠社会时差、生物节律紊乱与行为健康的关联强度及其关联方向性,建立我国青少年行为健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会上还提出一些注意事项,每个学校的老师需要组织发放问卷,然后现场需要老师组织班级同学回答问卷,监督学生尽量写完,然后叮嘱学生写好个人信息。为课题下阶段的现场调查提出了诸多宝贵经验,为更好的建立全国青少年行为健康提供理论基础。
据悉,“中国青少年行为健康新型风险因素监测与队列研究”是在前期“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行为监测”项目基础上建立的研究平台。监测项目自2011年开展以来,已收集我国近30余万人次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信息,初步了解近年来我国中学生主要身心健康和行为问题的变化趋势,分析了相关问题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并为各地教育、卫生部门政策咨询提供了更加科学和明确的依据。(供稿 张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