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新闻

学术沙龙:聚焦环境风险因素与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23-02-24 信息来源:出生人口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者:rkjkys 浏览:0
【字体大小:

       

       2023年2月18日,出生人口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沙龙聚焦“环境风险因素与心理健康”主题开展,万宇辉教授主持本次学术沙龙,青年教师、硕博研究生共19人参会。

 

       2022级博士研究生李书琴围绕《心理医学(Psychological Medicine)》杂志刊登的论文《英国纵向队列中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和社会-环境风险之间的关联(Association between genetic and socioenvironmental risk for schizophrenia during upbringing in a UK longitudinal cohort)》进行精读汇报。

       这是一篇基于环境风险(E-Risk)的纵向双胞胎研究,共纳入5项遗传风险指标,并结合城市化、空气污染、邻里剥夺、邻里犯罪和居住流动性等社会-环境风险指标,探究成长过程中精神分裂症的遗传风险与社会-环境风险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遗传风险较高的参与者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暴露于更多的社会-环境风险因素,社会-环境风险是精神分裂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未命名 -1.jpg

 

       徐慧琼博士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G×E)为主题展开拓展,介绍了G×E的3种代表性理论模型,包括素质—应激模型、差异易感性模型和优势敏感性模型,并指出G×E在当前研究中的进展和意义。同时,从研究设计和统计建模两个方面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优化。

 

 

       谢阳博士结合自身的研究课题,从表观遗传变异的视角分享了不良健康结局的病因学机制,并介绍了相关方法学知识。同时,提出精读文章中“遗传风险较高的参与者往往暴露于更多的社会环境风险因素”这一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未来需进一步研究。

 

        此外,2021级硕士研究生肖婉围绕“自然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文献速览,在一项大样本研究中,评估周围的绿地面积、空气污染和交通噪音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比较单一暴露和联合暴露的影响效应。欧金萍老师表示自然环境与健康之间关联的研究是一个交叉领域,今后如何结合环境与健康相关知识,进一步发掘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还需结合文献发散思维。

 

       万宇辉教授有针对性的对上述汇报进行总结和补充,指出今后可以考虑收集简单病史(比如家族史)作为遗传风险指标,这类相对客观的数据可获得性较好;同时表示公共卫生领域偏向从可变性、可控性的因素入手,研究社会支持等可变性因素以及这类因素的变化如何影响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可能会更有现实意义。并强调以理论模型为基础,尝试不同的研究策略,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分析策略。

 

       最后代际效应小组分别汇报了自己近期工作进展,围绕下一阶段的现场工作进行了讨论。本次学术沙龙为硕博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机会,思想汇聚碰撞新的学术灵感,对于参会硕博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与创新意识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刘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