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综合新闻

【学术沙龙】干预研究——围产期心理保健

发布时间:2024-04-08 08:57 作者:rkjkys 浏览:
【字体大小:

    2024年4月6日,出生人口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安徽医科大学知行楼B座1906会议室开展了以干预研究——围产期心理保健为主题的线下学术沙龙。实验室主任陶芳标教授主持本次学术沙龙,硕博研究生围绕主题介绍围产期抑郁干预的相关研究,并展开课题研究的进展讨论。实验室教师、硕博研究生共计30余人参会。

0406-1.jpg0406-2.jpg

    博士研究生强文静介绍了一篇刊登于《Lancet Public Health》杂志的文章——《两种系统干预措施在产科环境中解决围产期抑郁症的有效性研究:一项主动对照、整群随机试验》。该研究分别采取妈妈—马萨诸塞州儿童精神病学访问计划(MCPAP for Moms)、妈妈支持计划(PRISM)等2种系统的围产期抑郁症干预措施,于孕4~25周、孕28~40周、产后0~3个月依次动态筛查围产期抑郁症,招募筛查呈阳性的孕产妇纳入研究,随访至产后11~13个月。研究结果发现:两种干预措施在改善围产期抑郁症结局以及参与度、维持度方面同样有效,鉴于覆盖面和低成本,MCPAP for Moms可能是一种可推广的干预措施。然而,在这项试验中,仍然有超过50%的有围产期抑郁症状的孕产妇未接受治疗,75%以上的孕产妇未进行持续治疗,这一问题仍亟待解决。陶芳标教授指出,该文章在研究设计和结果评估方面有可借鉴之处,然而也需要批判性地吸收。结合实验室后续开展的干预研究,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提前完成伦理申请、研究注册等工作;(2)增大样本量,将不同窗口期招募的孕产妇分组分析并探究相关的生物标志物;(3)增加空白对照组,探究干预效果及围产期抑郁症状的自然转归;(4)增加定性评估指标,如参与度和维持度;(5)采用进阶咨询,以解决干预未缓解人群的转介问题。

    硕士研究生唐程丽介绍了一篇题为《将研究证据转化为市场应用:基于互联网的围产期抑郁症干预平台队列研究》,该文应用美国精神病学协会模型(APA’s model)评估围产期抑郁干预平台质量,发现现有干预平台主要存在更新频率低、缺乏危机管理机制、用户交互性差、证据支撑性不足或缺乏支持证据引用等质量问题。陶芳标教授指出可以将上述模型用于核验实验室后续开展的干预研究平台,并将干预具象化为干预内容、强度、频度、时间、持续时长。随后,唐程丽同学汇报了课题设计——心理健身训练营对围产期抑郁症状的预防性干预研究,详细介绍了课题背景、内容与方法学部分,陶芳标教授就该课题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给予充分指导。

    据悉,实验室经过近7年的努力,已成功打造1套围产期抑郁症筛查、干预与管理系统,开发了具有独立自主产权的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行为疗法分级干预,为安徽省4个地市超过14 000人次的孕产妇提供心理健康保健服务。陶芳标教授希冀在总结吸取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干预内容、简化干预形式再设计,落地转化研究成果,将知识从学术领域转移到服务领域,切实做好围产期心理保健。

(图片:汪兴;文字:强文静、唐程丽;审核:童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